close

2013052508412861  

Wilhelm Richard Wagner,1813年5月22日-1883年2月13日,德國作曲家,以其歌劇聞名。理察·華格納不同於其他的歌劇作者,他不但作曲,還自己編寫歌劇劇本

他是德國歌劇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。前面承接莫扎特貝多芬的歌劇傳統,後面開啟了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理查·史特勞斯緊隨其後。同時,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複雜性,成為歐洲音樂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。理察·華格納一開始是延續卡爾·馬利亞·馮·韋伯賈科莫·梅耶貝爾的浪漫主義傳統,但後來提出了整體藝術的概念,整合了詩歌、視覺藝術、歌劇及劇場,並在1849至1852年間提出許多的論述。華格納後來將這些概念放入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歌劇《尼伯龍根的指環》中,共花了26年的時間才完成[2]:310

理察·華格納後期的作品以其複雜的音樂織度、豐富的和聲配器法著稱,另外他也在作品中靈活的使用主導動機,也就是會和特定人物、地點或是事物一起出現的一到兩個小節音樂。理察·華格納在音樂語言上的一些進展,例如極度的半音體系以及快速變換的調性,也影響古典音樂的發展。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可以算是現代音樂的開始。

 

 300px-Wagner-Festspielhaus_Bayreuth1995 

( 華格納認為歌劇院就像一座神殿,參觀者觀賞劇情時因為在特別加強的音樂襯托下而感動,因而獨創了樂劇的風格. 浪漫主義的音樂最適宜在豐實音色與低清晰度音場演奏 )

703021547251550     

(拜羅伊特節日劇院的中低音域的餘響時間為2秒,華格納所寫緩慢音速的管弦樂也剛好可以相符,如果需要清晰歌劇的演奏及表演則需1.6秒的歌劇院較佳)

 Zuschauerraum_des_Bayreuther_Festspielhauses_(1870s_engraving)

 

Die_Gartenlaube_(1873)_b_515

理察·華格納曾建造自己的歌劇院,也就是拜羅伊特節日劇院,其中有許多新穎的設計,此歌劇院是為了歌劇《尼伯龍根的指環》而興建,《帕西法爾》也是在這裡首演。後來的拜羅伊特音樂節也在此固定演出華格納的十部樂劇。在華格納建造歌劇院時,他對於音樂及戲劇的想法又改變了,他也將一些傳統形式引入他最後幾部作品中,包括《尼伯龍根的指環》。

華格納之後的戲劇《尼伯龍根的指環》(通常簡稱《指環》或《指環》系列)是其代表作之一。《指環》是由四部歌劇組成的系列,劇中的許多元素來自日耳曼神話——多數來自後來的北歐神話——尤其是古諾爾斯語的《詩體埃達》與《沃爾松格薩迦》以及中古高地德語的《尼伯龍根之歌》。華格納專門憑著他對頭韻的理解改進了這幾部歌劇的劇本,頭韻在古日耳曼詩歌中有用到。華格納對古希臘戲劇的認知也影響了這四部歌劇,在古代的雅典節日四聯劇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這些在他的文章《歌劇與戲劇》中也進行了詳盡的討論。

《指環》系列的前兩部《萊茵的黃金》與《女武神》分別在1854年與1856年完成。《萊茵的黃金》中,「幾乎沒有「現實主義」(以及)表達感情的音樂片段」使得華格納已經非常接近他1849-1851年文章中所談及的音樂理想了。事實上《女武神》中含有詠嘆調[第一幕中齊格蒙德(Siegmund)演唱《暴風雨(Winterstürme)》即為一例],另外女武神出現時的准合唱也體現了更多的「歌劇」特點,但巴里·米靈頓(Barry Millington)評論道「(這是)最完美地體現《歌劇與戲劇》中的理論的一部音樂劇了……它成功將詩歌與音樂結合,而在音樂表達上沒有太大的犧牲。

 

Ring2_1_apocalypse_coppola  

(美國名導演柯波拉1979年的名作《現代啟示錄(Apocalypse Now)》中,就以駐守越南的美國空中騎兵師,跨海攻擊越南村莊的場景,最讓人震驚。 視覺關鍵在於於以強凌弱的屠殺,聽覺關鍵在於華格納的「女武神的騎行」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餘音繞樑 的頭像
    餘音繞樑

    ressitech 的部落格

    餘音繞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